【工信部ICP备案】辽ICP备2021010252

根据目前的理论研究太阳系中的彗星可能多达100亿之多,然而其中绝大部分都处于太阳系内离我们十分遥远之处而不易为人们察觉。从历史资料来看,人们已经观测到的彗星还不到二千颗,是极小的一部分。1993年发现的Shoemaker - Levy 9彗星,是本世纪最为奇特的一次天文发现。在其掠过木星的时候,受木星引力影响,脱离其轨道,成为绕木星运转的彗星,(如图,是彗星并在运行过程中,碎裂成若干小块,形成一个长链,仿佛一串珍珠,蔚为壮观,奇特而美丽。这一串美丽的珍珠,带着世人的注目,向着木星奔去,最后,全部撞向木星。

SL-9彗星是Shoemaker-Levy 9的简称,是美国科学家Eugene M. Shoemaker及夫人Carolyn S. Shoemaker和 David H.Levy首次发现的。1993年3月24日,他们在 California州Palomar天文台,首次发现了这颗彗星,为了纪念他们,用他们的名字作为彗星的名称。其中的9代表这是他们在本世纪所发现的第9颗短周期彗星(周期小于200年〕。近地天体因其轨道距地球和太阳很近,因而有可能与地球发生碰撞。据报道,彗星的外表很不一般:呈棒状,线度达1分之长,具有一条暗弱和纤细的尾巴。(一个圆周可分成360度,一度又分成60分,一分分成60秒。在此,角分用以指角度而不是时间。比较而言,月亮的直径大约为30角分,木星在其与地球最近的时候,其直径大约是50角分〕。彗星的视星等为14等。这远不是人的肉眼所能看得到的。
很快,Arozona大学的空间观测计划小组的 James V. Scotti证实了这一发现,并且IAU(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即 国际天文联合会〕主管天文电报的中心局立即报道了这一发现,命名为1993e彗 星(即1993年所发现的第五颗彗星〕据Scotti的报告,该彗星长47角 秒,宽11角秒,彗尾向东扩展到4.20角分,向西6.89角分,在彗头处向外扩展了1角分。中心主任 Biran G . Marsden 注意到彗星距木星大约4角分,其运动有可能由绕太阳运转而向木星运转。
到了3月27日,Marsden已有了足够的资料来预测彗星的可能的运行轨道。1992年元月,给出了一个绕木星运转的椭圆轨道。同时,Jane Luu 和 David Jewitt 在夏威夷Mauuna Kea山上,用2.2米望远镜,获得了一张图片,表明彗核由17块碎片组成,有50角分长,就象一串美丽的珍珠。所有这些都刊登在两天以后的第5730 期期刊上。这里是 Scotti 于1993年3月30日所拍摄的照片。从这张长时间曝光(曝光时间为440秒)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暗弱的彗尾。(如图)。从HST(Hubble Space Telescope, 即哈勃空间望远镜)所拍摄的照片很清楚的表明,彗星是由若干块碎片所组成

苏梅克列维9号(以下简称SL9)彗星由Eugene、Carolyn Shoemaker、David Levy于1993年发现。在它被发现后不多久,科学家们测定出它运行的路径靠近木星,呈高度椭圆状,并且处于将发生碰撞的路程之中。科学家们很难在它1992年经过巨大行星之前计算出它的轨道。
1992年,SL9在经过木星时处于Roche极限内。它分裂成至少21片碎片,这些碎片分散在其几百万千米的轨道沿线。原彗星及个别碎片的体积和质量到成稿之时依然一无所知。科学家们估计原彗星体的直径为2到10千米,最大的碎片为1到3千米。在1994年6月16日至1994年6月22日期间,彗星碎片朝木星大气层的外部冲击而来。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科学家有机会目击地球外的两天体的碰撞。
这次碰撞事实上为每一架大型基地天文望远镜、几千架小型业余望远镜及几艘宇宙飞行器包括哈博天文望远镜和伽利略号所观察。
在碰撞后几小时之内,图片便被传送到网上,并在ftp和www站点引起严重的超载。一年内我们都将能观察到木星上的“碰撞后遗症”。

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的启示(之一)
彗星与地球
那是1994年最激动人心的时刻,7月16日,一颗奇特彗星的20多个亚核,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与木星相撞。撞击点在木星南半球45度左右,它就是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简称SL──9)。
由于SL-9的21个亚核陆续与木星相撞,致使木星南半球伤痕累累,有7个大创面直径超过1万公里,其中一个创面直径估计为数万公里,已大大超过地球。SL──9消失了,它虽然没有对地球造成直接影响,但它却给人类留下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启示;地球上的累累伤痕会不会是彗星撞击的?
地球仪上,南美大陆的东海岸线与非洲大陆的西海岸线吻合得十分好:每个突出的海角,对岸都有一个同样形状的海湾遥相对应。仿佛这两块大陆原先是一个整体,后来才被撕裂成了两半,这是怎么回事?这两块大陆过去是否是相连在一起?它们又怎么分开了?为此,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于1912年首次提出了大陆漂移的科学假说。
魏格纳认为,地球上现在的七大洲在两亿年前曾是一块统一的整体(称之联合古陆或泛大陆),但在石炭纪(大约1.8亿年前)以后的地质年代中,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影响,这个原始古陆逐渐分裂破碎成几块,在超基性岩石上像“冰山”一样向四面八方漂移,形成了现今世界这个模样。
魏格纳的这个大胆设想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但是,他的大陆漂移假说也存在不少致命的疑点。
首先,科学家经过反复计算认为,在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影响下,不可能产生地壳的水平运动。也就是说,大陆漂移说的原动力不够。
其次,在地壳的深处,大约距地表上百公里处,仍然有地震存在,而且在地表地震记录仪上的反应是和浅源地震一样的,这说明地壳深处仍有断裂存在。深源地震的存在,证明了地壳深处呈不易流动状态,并与硅镁层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证明了整个岩石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互相是连在一起的,不可能出现大陆像冰山一样在上面自由漂移的现象。
然而,在大陆漂移说被人们冷漠了30多年以后,有两位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在太平洋中部有一条明显的磁异常带,这条磁异常带与大洋中脊的位置和走向十分一致。后来,各国的地球物理学家陆续在大洋中脊和远离中脊的地方都发现了磁异常,新的假说又诞生出来。这就是“海底扩张”说,继而又发展为“板块构造”说。
这种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是由许多板块组成,其中最基本的是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沿着大洋中脊向两侧分离,水平滑动。板块的边缘则是地震活动带和火山活动的主要源地。
根据这个假说,西太平洋的岛链,北起千岛群岛,南到东印度群岛和岛链东部的海沟,都是海底扩张的结果,太平洋板块挤压着亚欧板块,亚欧板块便慢慢抬出海面形成岛屿,而太平洋板块则慢慢压向地壳深处形成了海沟。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慢慢抬起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
海底扩张一板块构造假说的出现,合理地解释了许多过去难以解释的问题。如地震活动及其分布有力地支持了板块构造学说,反过来板块学说对地震带的成因和分布等,也给以合理和可信的解释。
但是,板块学说也有很大的疑点,首先它多局限于海洋和大陆边缘地带的地质解释,对大陆内部的现象联系较少,如对大陆内部构造体系及其重叠性、复合性问题,对褶皱作用和造山运动的旋回性等,都无法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另外,板块学说不同意大陆岩石圈有大规模水平位移与海底扩张观点截然对立。这样不得不令人怀疑。如地球大陆内部的地震带又怎么解释?南极大陆为什么那么相对稳定,从来没有发生过较大地震?是什么力量驱使那么大的板块运动呢?
1948年,著名的美国天体物理学家霍伊耳曾说,“一旦有了一张从地球外部拍摄的地球照片,一旦离开地球到空间成了常事,人们就将得到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新概念,将同历史任何一个新的概念那样强有力”。当宇航员登上月球。再看地球时,地球就在空中。所以我们研究地球地貌时,不能只考虑地球内部,应该放眼太空!
1994年7月16日SL──9撞击木星,振撼着地球人类,人们在关心这次重大天文事件的同时,最想知道:地球是不是也遭受过同样的命运呢?
我认为地球可能已经俘获了两颗彗星!
大约在四十五亿年前,地球上没有水,也没有生物,空气稀薄,地球的外表比较平缓,岩石圈也非常完整。
大约就在那个时代,地球被第一颗彗星撞击,并俘获了它,地点在现今的太平洋。这次撞击导致太平洋区域凹陷,太平洋中的大海沟就是撞击爆炸的裂痕。裂痕深入到地球内部,大量的岩浆取得了通向地面的通道。形成了许多火山。地幔物质在撞击力的挤压下,产生巨大的弹力,从而凸起了山脉,有些山峰被弹力冲成裂口也可以形成火山。那些“山脉 ”就是现在太平洋中的岛屿。太平洋中的磁异常可能是那颗彗星的残核造成。
那颗彗星对地球来说可称得上是生命之星。因为它给地球带来了生命源泉──就是大量的水。这些水形成了地球上的原始海洋。不知什么原因,原始海洋的水既不是淡櫧而无味,也不像现今这样苦涩。原始海洋的面积比现在小得多。
1722年4月5日,荷兰著名航海家雅各布.罗格文在距智利本土3000公里的太平洋中发现了一个小岛。由于这一天正是复活节,所以他把这个小岛命名为“复活节”岛。复活节岛呈三角形,面积只有117平方公里,岛上没有河流,只有3座死火山。当罗格文一踏上这个岛屿,就被种种奇特现象吸引住了。岛上山峦起伏,岛南端耸立着许许多多的巨大石像,它们背朝着大海,排列在海边,石像身上刻着各式鸟的花纹,至少有10米高。石像都是用整块石头雕成,下面有巨大的石座。
人们发现,采石场上倒放着许多尚未完工的石像,好像当年工作是一下子停止的,而且种种迹象表明,有些完工的石像正准备运往海边,工具杂乱地堆放在旁边,根据推测,这里当年有种突然降临的灾难性事变。
这突降的灾难又是什么呢?
1948年,前苏联中亚地区成了一个巨大的建设工地,在天山山脉的那些山谷中挖运河,造水电站,挖土机挖出了一个眼花缭乱的恐龙基地,它将整个山谷隔断,延伸出去达10公里以上,这些骸骨保存得极为完好,使人觉得像是一座中了魔法的森林,给什么灾难一下子震住吓得魂飞魄散。
第一个重大发现,是找到了一只食草恐龙类的“独角龙”,它的颅部有一个稍呈椭圆形的小洞,在成堆的遗骨中,既有食草动物,也有肉食动物,它们为数好几万,是什么魔法指引它们到这儿来作这次死亡会晤的?
约在6500──7000万年前,地球上的陆地面积比现在的多得多。在太平洋中可能有成片陆地(具体大小与数目有待考正)。除南极大陆外,其它六大洲是连在一起的称为联合古陆。那时的联合古陆相对平缓,起伏不大,各种裸子植物生长迅速,形成大片的森林,恐龙这种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当时生活在联合古陆上和一些海洋中,而在太平洋中的陆地上和南极洲上也生活着大批高等动物。
终于有一天,又有一颗彗星朝着地球撞来,它的两个主要亚核正好撞在联合古陆上,第一个撞在现在南美洲的巴西,使南美大陆从古陆上分裂开来。第二个撞在百慕大三角群岛区域。从地球仪上看,这两个地区是当时的爆炸中心。而这颗彗星的彗发、彗云和彗尾包围着赤道以北的大半个地球。由于彗云是由氢原子组成,当彗星抑面向地球撞来,一团团彗云与地球大气摩擦会产生巨大的氢核反应。
在天山山谷中发现的恐龙骸骨,延伸出去达10公里以上,可能是彗尾造成。当彗尾撞入大气层时,与地球大气摩擦而变成巨大的“火龙”,恐龙们看见空中“火龙”吓得魂飞魄散。彗尾撞近地面时,在引力的作用下,狂风大作,各种恐龙被引到了一块,一声巨响,恐龙只剩下骸骨。同时也造成天山山脉的形成。
绝大多数的恐龙在这一次次爆炸声中死亡,而它们赖以生存的裸子植物被强大引力连根拔起并烧焦。(森林可能形成煤炭),即使地面上少数的恐龙没有被炸死,也逃不脱饿死的命运。食植物恐龙灭绝,食肉恐龙没有食物来源,也在劫难逃。
在猛烈撞击的挤压下,地幔物质凸起高原和山脉,使陆地发生强烈地震,导致岩石错位,造成山凸地裂平地褶皱的局面。撞击过后,又使岩石圈内壁参差不平。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岩石圈内壁凸出处与地幔摩擦就会导致地震。南极大陆处于极地,地幔与之内壁摩擦力度较弱。另外,它的被撞击面较少,又可能是第一颗彗星造成,所以相对稳定。
在太平洋中的复活节岛,原是大片陆地,它虽然躲过了撞击,但这颗彗星给地球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水。形成地球上空前的“太空洪水”,太平洋中的陆地几乎全被淹没。那些陆地上的动物有的可能被淹死,有的回到了大海,有的成了现在陆地上的“移民”。
这就是撞击地球并被地球俘获的第二颗彗星。我认为它是恐龙的克星,同时也是炸裂联合古陆的罪魁祸首。

彗星和木星是怎样相撞的?
1992年有三位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彗星,命名为苏梅克-利维9号。后来又观测到这颗彗星受到木星巨大的引力作用而崩解为21个碎块,进一步的观测分析,预告了这些彗星碎块将于1994年7月先后撞击在木星表面。果然彗星和木星碎块相撞如期出现,这21个彗星依次撞击到木星上去,彼此的间隔约四五小时。从计算上显示出这种由岩石和冰块组成的彗核撞击木星时的速度高达每小时21万千米!比我们在高速公路上开快车的速度还要快2千多倍!因此在木星大气上层造成强烈的冲击波,并且穿透了氨气上层碰撞到若干千米之下的致密氨气层,使溅落点附近区域的温度上升到万度。据报道,第一块彗星碎块在撞击木星时形成了如地球上氢弹爆炸时的蘑菇云,高温气体直冲至1000千米的高度,并且在木星表面留下了比地球还大的黑色瘢痕。撞击的能量相当于2千亿吨黄色炸药的威力。这接二连三的大撞击攻达21次之多,真好比木星受到了21次的巨型的连续大轰炸,这撞击所释放出的总能量相当于40亿万吨TNT炸药产生的能量,我国天文台也进行了成功的观测和研究。
在漫长的岁月中,天体之间的撞击不知发生过多少次,但是由人类亲眼目睹的天体碰撞这还是第一次,对于彗星和木星的研究以及对可能有别的天体撞击地球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苏梅克列维9彗星
猫头岛网站设计制作及维护:Microprg Software Studio 潘若
(C)2000-200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