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ICP备案】辽ICP备2021010252
由太阳、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太阳系中只有太阳是靠热核反应发光发热的恒星,其他天体要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太阳的角动量只占整个太阳系的不足2%,而质量占0.2%以下的其他天体的角动量却占98%以上。

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按距太阳远近排列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们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符合提丢斯-波得定则。按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和质量较小,平均密度最大,卫星少;巨行星(木星、土星)体积和质量最大,平均密度最小,卫星多,有行星环,自身能发出红外辐射;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体积、质量、平均密度和卫星数目都介于前两者之间,天王星和海王星也存在行星环。九大行星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形的椭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即行星的轨道运动具有共面性、近圆性和同向性,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稍有偏离。太阳的自转方向也与行星的公转方向相同。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自转周期都在10-24小时左右,但水星、金星和冥王星的自转周期分别为58.6天、243天和6.4天。多数大行星的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但金星则相反,而天王星的自转轴与轨道面的交角很小,呈侧向自转。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大行星都有自己的卫星。

太阳系内还存在为数众多的小质量天体,主要集中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已准确测出轨道并正式编号的小行星有3000多颗,可分为碳质小行星和石质小行星两类,其质量总和约为地球的万分之四。目前已发现的彗星约有1700颗,其轨道倾角和离心率彼此相差很大,有些彗星的轨道是双曲线的或抛物线的,一些长周期或非周期彗星是逆向公转的。太阳系内还有多得难以计数的流星体,有些流星体成群分布,称流星群,已证实一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产物。流星体一旦落入地球大气层便成为流星,大的流星体落到地面成为陨石。另外,在行星际空间还弥散着稀薄的气体和尘埃,主要集中在黄道面附近,晴朗无月的夜晚可观测到的黄道光就是由它们产生的.

太阳系由太阳及其它各种被太阳引力场所吸引的天体组成。这些天体包括行星及其卫星、行星际气体和尘埃、不计其数的小行星、彗星以及流星体。这些行星轨道占据了直径约为80个天文单位(AU)的空间,而彗星的轨道又使该系统的直径扩大到约200,000个天文单位(AU)。太阳的质量占该系统总质量的99.86%,其余大部分为木星的质量。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它集中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它控制了太阳系里所有的天体,使这些天体都绕太阳公转。太阳系里的主要成员是九大行星,它们都在接近同一平面且又近于圆形的轨道,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太阳和这些行星组成了行星系。这些行星中类地行星密度最大,巨行星最小; 而论大小和质量,则巨行星最大,类地行星和远日行星最小。它们离太阳的距离也是有规律的,是符合提丢-波得定则的。多数行星的自转与公转方向相同,金星则相反,天王星和冥王星则侧向自转。除了九大行星外,太阳系中还有许多小行星,它们绝大部分都分布在水星和大星轨道之间。

形状特殊的慧星和数量众多的流星体也是太阳系里的成员。此外,行星际间还有稀疏的微小尘粒和气体,它们大都集中天黄道面附近,反射太阳光,形志黄道光。行星际气体主要包括有离子和电子,它们是来自于太阳的粒子流,构成太阳风,对地球大气影响很大。

太阳系的诞生
太阳系是大约50亿年前由星际气体和尘埃构成的云状物形成的。引力的作用使云状物开始收缩,并且在云状物中心产生了一团高密度的球状气体,高密度区域的温度最终升高到足以引起核反应的程度,这时它便形成了我们这个系统中的恒星──太阳。同时,引力作用还使云状物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旋转,在旋转过程中,云状物中的物质被展平成一个围绕着中心旋转的圆盘,盘中的物质又形成了太阳系中较小的天体,这些天体包括行星、小行星和彗星。

太阳系
猫头岛网站设计制作及维护:Microprg Software Studio 潘若
(C)2000-2001 All Rights Reserved